自然之花,姹紫嫣红,沁人心脾;艺术之花,千姿百态,动人魂魄。人皆爱花,只是择之有别,情有独钟。
——题记
引言
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”这是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《登科后》一诗的后两句。其诗眼“一日看尽长安花”颇耐人寻味。因写此诗这天,孟郊得知自己进士及第,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,策马扬鞭奔驰于长安城,欣赏春风里盛开的繁花。金榜题名的大喜日子,孟郊没有去看长安的名胜古迹,没有去看近郊的青山秀水,也没有邀约好友去酒楼开怀畅饮,而是纵情于花丛,流连于花海,足见花可添喜增福,花可寄情抒怀,花可平添雅兴妙趣,花可醉心夺魂啊!
毋庸置疑,花,大自然的花千姿百态,千娇百媚。那雍容华贵的牡丹、水中映月的芙蓉、风姿绰约的水仙、淡雅烂漫的桂花、娇艳欲滴的玫瑰、含羞带露的梨花、小巧玲珑的丁香、冰心玉质的梅花、流丹似火的杜鹃、粉面灼灼的桃花、幽谷独芳的兰花、亭亭玉立的郁金香……无数朵姹紫嫣红、争奇斗艳的花儿,点缀自然,陶醉心灵,愉悦生活。试想,如果没有花朵的世界,将是何等单调与枯燥、苍白与乏味啊!
世上哪有不爱花的人?
自然之花固然美丽、芬芳,但人文领域的花朵同样馥郁、馨香。诸多经典之作流芳于世,人们誉之为思想之花、哲学之花、文学之花、美术之花、书法之花、戏剧之花……
仅就中国而言,谁说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《孙子兵法》《唐诗》《宋词》、四大名著(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)、京剧昆曲等不是青史上溢香流韵的奇葩呢?
我爱自然之花,亦爱艺术之花。因而,年轻时情不自禁地钟爱曲艺之花,并在快板书这一枝独秀的花圃里驻足欣赏,徜徉陶醉……
一
我一直认为,童年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。无论是被父母责骂还是挨打,无论是挨饿还是受冻,仍然是幸福的,因為,任何苦难都压不住童年的欢乐与纯真。它像一个被按在水中的气球,总会挣扎着漂到水面上来,任你怎么按压它,只要
一得机会,它就会漂上来,只要一漂上来,就是闹啊笑啊喊啊。上天呀,是你赋予童年如此的天真快活、无瑕无邪吗?
1950年雪花飘飞的时节,我降生在北京通县觅子店侯黄庄。我4岁多就有点记事了。那时,整天东跑西颠,嚷呀喊呀,闹呀跳呀,无拘无束,快乐得像只小鸟。爸妈不但不管束,还高兴夸赞。记得有一次在自家的土炕上一边跑一边嚷,爬上窗户,骑在下半部窗户上,一边拍打着窗户,一边唱戏:“驸马爷近前看端详,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,状告当朝驸马郎。欺君王,藐皇上,悔婚男儿招东床。杀妻灭子良心丧,逼死韩琦在庙堂。将状纸押在爷的大堂上,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?”这都是听大人们唱的,我也学着唱,哪知是什么意思。忽听父母哈哈大笑,父亲说:“这孩子长大了,没准是个艺术人才呢!”“小二,你唱什么呢?”我说:“ 我唱《铡美案》呢。”“《铡美案》?你知道驸马爷是谁吗?是谁在审驸马爷?”“不知道。”“ 我告诉你,驸马爷是陈世美,审案的是包公,包青天。”“噢,那陈世美是坏人吧?”“ 是坏人。”“那包公呢?”“是好人。”“啊,我知道了。” 至于夸我是什么艺术人才,我不懂,只是在心里暗暗记下了。
孩童时,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就是玩儿。不管什么情况下,只要是这孩子今天不玩儿了,全家人会立刻紧张起来:这孩子怎么了?怎么蔫了?是不是有病了?所以小男孩不怕玩儿不怕闹。俗话说:男孩子闹是好的,女孩子闹是巧的。可惜这种玩闹是不会长久属于你的,因为你很快就长成大孩子了。虽然我已经十五六岁了,那好玩好闹的习性还没有改变。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,我50多岁的时候,只要静下来,口中时常会泛起母亲乳汁的味道。我曾经打听过不少人,人家都说成年人就没有这种感觉了。真是奇怪,怎么母亲的乳味在我口中存留这么久呢?哦,乳汁留香,母恩难忘啊!
二
1966年开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使中国进入一个特殊年代。工厂停工,学校停课,成立造反团、战斗队,贴大字报,红卫兵大串联。揪斗走资派,批斗“黑五类”(地富反坏右),戴高帽,游街示众……因家里生活困难,我只顾拾柴割草,哪里有时间去参加村里的那些政治活动呢!再说,父母也看着不让到处跑,总是有活儿派在我身上。直到有一天,村干部来到我家,对我父母说,让我去参加村里的文艺宣传队。听说去了能挣工分,还是文化活动,自然是好事儿,父母便满口答应了。
我进了村文艺宣传队,参加了节目的排练和演出,什么三句半、大合唱、小话剧、舞蹈呀,演得风风火火,好不热闹。在小话剧《活捉地主坏到底》中,我演红卫兵小将,站岗时活捉了要烧生产队麦垛的地主坏到底,双方在厮打中演得十分激烈。我同另一个红小兵与演坏到底的演员,充分运用了翻筋斗、劈叉、大小翻儿、背跨等技巧,让观众看后心都悬起来了,很过瘾。
这段时期我已由小孩儿长成中学生了,在学校里演过快板儿《打倒地主白剥皮儿》。这个段子经过我精心表演,可谓活灵活现,惟妙惟肖,把一个地主分子想摘掉自己的政治帽子,从而复辟资本主义的言行,表演得入木三分,淋漓尽致。几十年过去了,时至今日,快板书《打倒地主白剥皮儿》的作者是谁,已无从考证。我那时跟谁学的打竹板儿,也记不清了。不是我忘记了师恩,是我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启蒙老师,侯黄庄村附近找不到会说快板书的来教我,我只是东听两句、西听两句自悟所得,算是无师自通吧。或许,这便是我所谓的艺术天赋所致吧。
——题记
引言
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”这是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《登科后》一诗的后两句。其诗眼“一日看尽长安花”颇耐人寻味。因写此诗这天,孟郊得知自己进士及第,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,策马扬鞭奔驰于长安城,欣赏春风里盛开的繁花。金榜题名的大喜日子,孟郊没有去看长安的名胜古迹,没有去看近郊的青山秀水,也没有邀约好友去酒楼开怀畅饮,而是纵情于花丛,流连于花海,足见花可添喜增福,花可寄情抒怀,花可平添雅兴妙趣,花可醉心夺魂啊!
毋庸置疑,花,大自然的花千姿百态,千娇百媚。那雍容华贵的牡丹、水中映月的芙蓉、风姿绰约的水仙、淡雅烂漫的桂花、娇艳欲滴的玫瑰、含羞带露的梨花、小巧玲珑的丁香、冰心玉质的梅花、流丹似火的杜鹃、粉面灼灼的桃花、幽谷独芳的兰花、亭亭玉立的郁金香……无数朵姹紫嫣红、争奇斗艳的花儿,点缀自然,陶醉心灵,愉悦生活。试想,如果没有花朵的世界,将是何等单调与枯燥、苍白与乏味啊!
世上哪有不爱花的人?
自然之花固然美丽、芬芳,但人文领域的花朵同样馥郁、馨香。诸多经典之作流芳于世,人们誉之为思想之花、哲学之花、文学之花、美术之花、书法之花、戏剧之花……
仅就中国而言,谁说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《孙子兵法》《唐诗》《宋词》、四大名著(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)、京剧昆曲等不是青史上溢香流韵的奇葩呢?
我爱自然之花,亦爱艺术之花。因而,年轻时情不自禁地钟爱曲艺之花,并在快板书这一枝独秀的花圃里驻足欣赏,徜徉陶醉……
一
我一直认为,童年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。无论是被父母责骂还是挨打,无论是挨饿还是受冻,仍然是幸福的,因為,任何苦难都压不住童年的欢乐与纯真。它像一个被按在水中的气球,总会挣扎着漂到水面上来,任你怎么按压它,只要
一得机会,它就会漂上来,只要一漂上来,就是闹啊笑啊喊啊。上天呀,是你赋予童年如此的天真快活、无瑕无邪吗?
1950年雪花飘飞的时节,我降生在北京通县觅子店侯黄庄。我4岁多就有点记事了。那时,整天东跑西颠,嚷呀喊呀,闹呀跳呀,无拘无束,快乐得像只小鸟。爸妈不但不管束,还高兴夸赞。记得有一次在自家的土炕上一边跑一边嚷,爬上窗户,骑在下半部窗户上,一边拍打着窗户,一边唱戏:“驸马爷近前看端详,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,状告当朝驸马郎。欺君王,藐皇上,悔婚男儿招东床。杀妻灭子良心丧,逼死韩琦在庙堂。将状纸押在爷的大堂上,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?”这都是听大人们唱的,我也学着唱,哪知是什么意思。忽听父母哈哈大笑,父亲说:“这孩子长大了,没准是个艺术人才呢!”“小二,你唱什么呢?”我说:“ 我唱《铡美案》呢。”“《铡美案》?你知道驸马爷是谁吗?是谁在审驸马爷?”“不知道。”“ 我告诉你,驸马爷是陈世美,审案的是包公,包青天。”“噢,那陈世美是坏人吧?”“ 是坏人。”“那包公呢?”“是好人。”“啊,我知道了。” 至于夸我是什么艺术人才,我不懂,只是在心里暗暗记下了。
孩童时,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就是玩儿。不管什么情况下,只要是这孩子今天不玩儿了,全家人会立刻紧张起来:这孩子怎么了?怎么蔫了?是不是有病了?所以小男孩不怕玩儿不怕闹。俗话说:男孩子闹是好的,女孩子闹是巧的。可惜这种玩闹是不会长久属于你的,因为你很快就长成大孩子了。虽然我已经十五六岁了,那好玩好闹的习性还没有改变。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,我50多岁的时候,只要静下来,口中时常会泛起母亲乳汁的味道。我曾经打听过不少人,人家都说成年人就没有这种感觉了。真是奇怪,怎么母亲的乳味在我口中存留这么久呢?哦,乳汁留香,母恩难忘啊!
二
1966年开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使中国进入一个特殊年代。工厂停工,学校停课,成立造反团、战斗队,贴大字报,红卫兵大串联。揪斗走资派,批斗“黑五类”(地富反坏右),戴高帽,游街示众……因家里生活困难,我只顾拾柴割草,哪里有时间去参加村里的那些政治活动呢!再说,父母也看着不让到处跑,总是有活儿派在我身上。直到有一天,村干部来到我家,对我父母说,让我去参加村里的文艺宣传队。听说去了能挣工分,还是文化活动,自然是好事儿,父母便满口答应了。
我进了村文艺宣传队,参加了节目的排练和演出,什么三句半、大合唱、小话剧、舞蹈呀,演得风风火火,好不热闹。在小话剧《活捉地主坏到底》中,我演红卫兵小将,站岗时活捉了要烧生产队麦垛的地主坏到底,双方在厮打中演得十分激烈。我同另一个红小兵与演坏到底的演员,充分运用了翻筋斗、劈叉、大小翻儿、背跨等技巧,让观众看后心都悬起来了,很过瘾。
这段时期我已由小孩儿长成中学生了,在学校里演过快板儿《打倒地主白剥皮儿》。这个段子经过我精心表演,可谓活灵活现,惟妙惟肖,把一个地主分子想摘掉自己的政治帽子,从而复辟资本主义的言行,表演得入木三分,淋漓尽致。几十年过去了,时至今日,快板书《打倒地主白剥皮儿》的作者是谁,已无从考证。我那时跟谁学的打竹板儿,也记不清了。不是我忘记了师恩,是我在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启蒙老师,侯黄庄村附近找不到会说快板书的来教我,我只是东听两句、西听两句自悟所得,算是无师自通吧。或许,这便是我所谓的艺术天赋所致吧。
半年后,我不知不觉成了宣传队里的台柱子,一人身兼多个角色。我又想学乐器,抽空便摸摸这个玩玩那个。人家说:“你就玩你的快板儿吧,别乱摸。”我知道他们怕我把乐器给弄坏了。有一次,宣传队长看见我和另一个小伙伴鼓捣乐器,便生气地说:“看来你们身上的担子轻呀,闲得是不?来,给你们派点新活儿,你们俩演这个吧。”说着顺手扔给我们俩一大张报纸。我一看是《人民日报》,上面满满一版就一个节目:对口词《人民战争胜利万岁》。队长说:“这个节目由你们俩演,一个演甲,一个演乙,不许糊弄。告诉你们,演不下来不行。”我们俩听了之后,大眼儿瞪小眼儿,什么也没说,只有点头的份儿。接下来,找了个地方背台词吧。